從稻鄉到飯桌,品味當日特選米種,說明「煮飯的美味科學」與「米飯的官能品評」,體會米食文化傳承的重要性,拉近日常生活與農業的距離,從稻工藝永續風貌,認識稻米的副產物:稻草、稻殼的再生多功能性,打開農業循環經濟再利用的視野,提升稻藝美學的鑑賞力。
- 活動時間:約210分鐘。
- 活動費用:從稻鄉到飯桌150元/人、好客創意風土食300元/人、稻工藝永續風貌500元/人。
- 適合對象:國中以上。
- 行程說明:農廢利用及食農體驗教育。
- 活動人數:每場20人。
—— 教學特色 ——
- 透過觀察辨識不同品種稻米、碾製階段的米粒,認識臺灣稻作育種栽培多樣性與內涵。
- 設計「煮飯的美味科學」與「米飯的官能品評」活動,品嘗特選米種,說明體會米食文化傳承的重要性,拉近日常生活與農業的距離。
- 透過醃漬文化「醃芥菜」的認識,瞭解在地農食轉型,並親手以發酵食物製作創意料理,品嘗創意的客家風味,享受自製餐食的趣味。
- 透過認識稻草、稻殼的再生多功能性,認識農業循環經濟再利用的概念,並透過親手DIY稻草活力按摩棒,激發學員的思考與創意。
—— 教學主題 ——
【食農教育學習|來稻香上飯桌】
以「米的認識」做設計,認識台灣最大米鄉「大埤鄉」的歷史脈絡,透過「米粒故事包」認識不同米種的外觀、觸感,不同加工狀態的營養價值,也讓學員透過實際煮飯的過程,學習包含選米、保存、煮飯技巧,更品嘗米飯的香味口感。
【創意農產加工|好客創意風土食】
以全國最大酸菜產地-大埤,分享客家族群飲食文化,藉由在地農食轉型的案例,分享飲食文化與環境友善共好的過程。另外學員也將透過介紹及視覺、嗅覺認識「酸菜」、「福菜」、「梅乾菜」三種客家醃芥菜的做法、風味與差異性。也會親手製作如梅干扣肉、酸菜炆豬肚等傳統客家醃菜菜餚,品嘗到客家經典風味。
【農廢再利用體驗|稻工藝永續風貌】
透過專人介紹水稻的廢材「稻草」、「稻穀」,認識循環經濟及農廢再利用的觀念與做法,也將讓學員實際以稻草製作活力按摩棒,認識在地社區稻草文化產業的推動與創新,也能發揮創意思考與手工技能的學習。
—— 教學說明 ——
【感受在地食農文化】
實際帶領學員走進鄉村,以食農教育三面六項為核心出發,將每個社區特色發展學習課程,本次三結社區發展協會以在地特色「稻米」及「客家醃芥菜」,設計包含來稻香上飯桌、好客創意風土食、稻工藝永續風貌等活動,讓小朋友能以活潑有趣的方式獲得學習成效。
【對應正規課程課綱】
108年課綱內的學習目標與表現,是與老師們的共同語言,將農村食農體驗非正規性的教學活動分類規整,讓老師們不再煩心該上那裡找符合課程啦!這次三結社區發展協會設計的食農教育體驗中,整理正式的教學版與農遊版教案,讓老師們對於教學一目了然。
【總體活動時間規劃】
本次活動設計「來稻香上飯桌」、「好客創意風土食」及「稻工藝永續風貌」三大主題,並以引發動機、發展活動、綜合活動為教案設計主軸。來稻香上飯桌共60分鐘,包含雲林米粒的二三事30分鐘、煮飯學與品米方法30分鐘;好客創意風土食共60分鐘,包含醃漬菜的風土滋味30分鐘、創客料理美味食作30分鐘;而稻工藝永續風貌共90分鐘,包含稻田裡的循環經濟20分鐘、稻草美學技藝傳承70分鐘。
【教案資料下載】
各場域提供實際教案詳細資訊,分別有教學版本及農遊版本,歡迎點選”我有興趣”下載!
——教學單位介紹 ——
三結社區位於雲林大埤鄉的東北角,地方以農為業,是台灣稻米產量最多的產地。自民國101年社區開始參與農村再生計畫,以地方特色「稻草」為主題,將一級農事經濟轉型到三級的觀光農村體驗,打造地方的品牌推出包含稻草編製技藝、米食DIY、稻草藝術村、春牛文化季、稻草文化節等活動,帶動許多遊客前來參與,除了帶動在地的發展,也創造農村的新價值。